拾光随笔:生活、工作与创业的絮语集

拾光随笔:生活、工作与创业的絮语集

创业三年,那些无人诉说的至暗时刻
2025-09-05

# 创业三年,那些无人诉说的至暗时刻


创业这件事,从外面看是热血励志片,走进来才发现是恐怖悬疑片,偶尔掺杂着黑色幽默。


三年前那个春天,我和两位合伙人在共享办公空间的小隔间里击掌相庆。我们拿到了第一笔天使投资,电脑屏幕上的商业计划书精美得如同通往成功的路线图。那时我们以为,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从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。


现实很快给了我们一记重拳。


## 第一次死亡谷


第八个月,产品上线后用户增长远低于预期。每天盯着后台数据,那缓慢爬升的曲线像极了ICU病人的心电图。最可怕的是,我们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——是产品不够好?市场没找对?还是推广方式有问题?


那个冬天格外寒冷。有天凌晨两点,送走最后一位加班的同事,我独自坐在漆黑的办公室里。银行账户里的钱只够发三个月工资,下一个投资人在哪里毫无头绪。手机亮起,是妻子问我何时回家,我深吸一口气,回了一句“马上”,然后继续对着电脑屏幕发呆。


那是我第一次躲在卫生间里偷偷哭泣。


## 背叛与离别


第二年春天,核心团队中的一人提出离职。他是我的大学同学,曾经一起畅谈理想直到天明的兄弟。他说:“对不起,我撑不住了,老婆刚生了孩子。”


我无法责怪他。看着他收拾东西的背影,我突然想起三个月前,我们还在为某个技术难题一起熬夜攻关。那晚便利店买的速溶咖啡,苦得让人皱眉,我们却相视而笑。


更残酷的是,两周后我们发现他去了竞争对手公司,带走了部分技术思路。合伙人气得要起诉,我摇摇头说:“算了,让他去吧。”那晚我喝了整整一瓶威士忌,醉倒在办公室的沙发上。


## 至暗时刻


第三年夏天,我们以为终于迎来了转机。一个大客户签了意向协议,金额足以让公司支撑一年。全体团队加班加点准备了两个月,却在签约前一天收到对方暂停合作的通知。


那天下午,我看着团队里年轻人从兴奋到失落的表情,一个人躲进会议室。窗外阳光灿烂,我却感觉置身冰窖。最绝望的是,第二天还要强打精神,对团队说:“没关系,我们还有机会。”


## 微光


转折来得悄无声息。


就在我们几乎弹尽粮绝之时,早期的一个小客户突然推荐了新的合作伙伴。对方说:“虽然你们的产品还不完美,但你们的服务态度让我们感动。”


那单生意不大,却足以续命。更神奇的是,顺着这个客户提供的建议,我们重新调整了产品方向,终于找到了那个 elusive 的“产品-市场契合点”。


上周五下午,我们收到了第一笔稳定盈利后的月度报表。当看到财务报表首次由红转黑,整个团队安静了整整十秒钟,然后爆发出压抑太久的欢呼声。


## 幸存者的独白


三年过去,初创团队十二人,只剩下五人。我们搬了四次办公室,一次比一次小,最近终于换到了稍大一点的空间。


有天加班到深夜,我和仅存的一位合伙人站在公司新办公室的窗前,看着城市的夜景。他突然说:“你知道为什么我们能活下来吗?」


我摇摇头。


“不是因为聪明,也不是因为运气,”他笑了笑,“只是因为我们都太固执,固执到不知道什么时候该放弃。”


是啊,创业这场远征中,最心酸的是那些无人诉说的至暗时刻,最欣慰的却是:我们居然跌跌撞撞地走过来了。


如今我明白了,创业不是关于成功的童话,而是关于生存的故事。每一个活下来的创业公司,不是因为它有多完美,而是因为它足够坚韧,在无数次即将崩溃的边缘,选择了再多坚持一天。


天亮后还有无数挑战,但至少今天,我们还在战场上。


发表评论: